清华大学校庆云访谈
个人介绍
吕正华,2011年进入清华大学,电子工程系,智能感知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,2014年毕业。2018年回学校执教散打队摔跤训练。目前在VMware担任分布式数据库Greenplum内核开发工程师,Sr. Member Technical Staff。
研究生期间参加的是太极拳协会,他们的教练跟李宝如先生(散打运动开拓者,新中国早期体育健将,北京市散打队教练,北京市摔跤队教练)熟识,从而我也认识李宝如先生,然后就一直跟着李宝如先生练摔跤和功夫。在学校的时候,就坚持每周都去天坛训练。也结识了很多摔跤、散打的全国冠军、体育健将,跟他们也经常竞技学习。这个人脉也为学校的散打队带来了很多极高水平的运动员来教学。
由于李宝如教练和徐钢教练的介绍,我认识了学校的体育老师马勇志老师。马勇志老师是武术摔跤的高手,也是散打队的负责人。2018年,我毛遂自荐联系了马勇志老师,期待能回来把摔跤带回学校。马勇志老师欣然同意。于是,我便每周一次回学校,带散打队训练摔跤。同时,我也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,邀请了青藤格斗的专业运动员、前八一队的朋友,来带散打队拳脚综合技术。得益于散打队队长和众成员的支持,大家进步都很快,在和北大的友谊对抗中,也将学到的技术化为优势,令人欣喜。

我2012年开始担任电子系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助教,现在是2020年,期间每一年,我都辅助陈健生老师持续担任这门课的“助教”,这门课也刚刚入选了北京市优秀课程(清华总共只有4门入选,且工科类唯有这门课)。说这个题外故事的原因是,我对摔跤、散打的热情是一样的,也会长长久久的坚持下去,让同学真正从摔跤和散打的训练中获益。
与散打队的故事
我的情况非常特殊,我和散打队结缘是在我毕业多年之后,以摔跤教练的身份回来带训练。散打是中国孕育的格斗运动,北京的散打运动是李宝如先生最早开展的,特点就是把摔法无缝的融入到散打里。
2018年10月31日下午,我恰好带霍达(专业摔跤运动员,国家级体育健将)游玩清华园,正巧也接到马勇志老师的电话,问今天能不能去维学馆第一次带大家训练摔跤。于是我和霍达第一次给散打队的同学们展示了摔跤的魅力,以及如何融入在散打中。此后,便开启了令人振奋的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训练。

摔跤和散打是对身体素质开发最全面的训练,我和散打队的同学们,都不是体育特招生,但是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都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,战胜自己,超越对手。这里说几件我和队员们的几件小事。

我本人遇到一些挑战的时候,就会静下心来设计方案,然后持续努力应对挑战。我坚信这点事摔跤散打带给我的。以前在天坛训练,有几个初中生,自幼练习,水平极高,爆发力非常强,李宝如先生赞不绝口。我当时在一边相形见绌。不服输的劲头让我回去后,咨询李先生,咨询其他国家级教练和全国冠军运动员,也上网络搜索资料如何提升摔跤的爆发力和整体力量。然后就每天坚持训练,几个月后,如脱胎换骨,李先生看见我用阻力带训练摔跤的技术,也称赞不已。这种一次次的在摔跤散打道路上小挑战的克服,永不放弃的态度,也让我在工作中受益。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就2019年夏天,分布式数据库中有一个HashAgg的代价模型,之前一直处理不好,生成的查询计划常常不够优,导致执行速度很慢。为了研究这个数学模型,我花了一个月的时候,仔细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Robert Sedgewick的两本资料,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,在Greenplum中用了一个漂亮的数学模型,能比较精准的选择一阶段聚集还是多阶段。更让人难忘的事,这一月的研究也解决我在2012年读研时候没解决的一个组合问题。
和散打队的队员们相处,也让我看到了很多摔跤、散打带来的优秀品质。这里很想再提一下我的直系同实验室学弟,前散打队队长,单昭。他刚加入散打队时候,也啥都不会,就被拉去跟北大打友谊赛,被北大的训练了很长时间的一个队员打得落花流水。很多人这时候就会选择放弃了。但是,摔跤和散打这类运动,最直接教给你的就是挫折教育,跌倒了,我们爬起来,继续战斗,永不言弃。永不言弃也需要动脑筋,制定目标,设定方案,然后不懈努力。我利用自己在格斗圈子的人脉资源,介绍单昭去了青藤格斗,认识了一位国家队的拳击手,上他的私教课学习拳法。一开始那位国家队的朋友评价单昭是“简直是埋汰拳击”。经过一阵子刻苦的训练后,那位朋友也说好多了,进步非常大。在最近的一次和北大的友谊赛中,之前那位北大的同学指明要打单昭,单昭也毫不畏惧,因为已经追赶上了,那场也打得半斤八两。摔跤训练,就得不怕飞起来,不怕躺下。散打训练,就得不怕拳脚,迎难而上。这种精神,一定会反应在科研工作中的。单昭是我直系学弟,我经常和他交流,如何把博士读好,如何学习一些计算机的技能,我明显可以感觉到不放弃的格斗精神在科研中的体现。
训练过程中令人敬佩、让人感动的事和同学还非常多。训练一直坚持下去,这类精神也将薪火相传。正视困难,制定方案,刻骨实践,战胜困难的格斗精神,也将伴随每个散打队队员的一生。
行业经验分享
我是软件工程师,开发分布式数据库内核的。我对Greenplum内核的开发也颇有感情。Greenplum是一个开源软件,而且许可证非常友好。国内非常多的数据库是基于Greenplum的。
我本人特别喜欢看《士兵突击》和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这类电视剧,再加上习武带来的武侠气质,家国情怀在我脑海里一直很浓。我们国家在数据库方面,其实和操作系统、编译器等基础软件类似,一样还在被外国的产品掣肘。我希望我自己能不懈努力,今后能在这个方面或者其他技术方面为国家做一些贡献。这也是我希望每个清华学生们多少心里能有的“情怀”。
具体到技术专业上,我的一路经历告诉自己,基本功是最重要的。同时也需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。清华的同学们课程压力非常大,很多时候课外属于自己的时间比较少。我们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,自己设计计划,扎实基本功。具体到我的专业素质上来说,在学校的时候,我们就应该要把编程语言,数据库,基础数学等等知识扎实。具体怎么做呢,可以尝试广度优先,然后适当深度优先。广度优先,先搜集某个具体领域的国内外经典教材和资料,然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,适当剪枝。再遇到不懂问题的时候,控制递归深度,适当的深度优先去学习那些不懂的话题。
我还发现一个现象,清华学生里编程水平高的太多了,但是基础软件,就拿数据库来说,优秀的数据库如Postgres,其全球29位committer里,并没有一个中国人。这类基础软件,可能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才能有所积累,我希望更多的清华的同学们能在这些领域出现。
疫情期间
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,我所在的安徽黄山和后来回到的北京,都不是疫情严重的一线。我只能通过网络去了解一线的情况。我看到武汉的遍地英雄和白衣战士回归时候的场景,热泪盈眶。之前来清华带过摔跤训练的全国冠军王彦龙(UFC金腰带张伟丽的私教)也跟我说:“看到医生回家的时候,咱也流泪,就在想,我们怎么没有去做个义工啥的呢”。我们都感同身受。
Vmware的同事,用自己的关系和能力,筹集到了很多抗疫物资,支援给了一线(襄阳和红安),我能做的就是为这些抗疫物资,贡献一些资金支持。清华的校友们也发动了一些捐款,我也尽力绵薄之力。
后来我跟王彦龙等人说了一些内心的想法:这种特殊时期,要靠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,不在疫区的人同样重要,我们管好自己,就能防止第二个疫区出现,这就是最大的贡献。
新冠疫情目前是全世界的灾难了。这期间的一些事,会让人有思考。每个人思考的出发点也不同。我是觉得,我们作为个人,我是搞技术的,以后怎么样都得用技术,让我的国家能获益,我期待做那些不容易做到的事儿。每个人贡献一点,加上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,我们国家一定会更好。